祛痘/美白产品化学检测项目介绍
祛痘(抗痘、控油、抗粉刺)和美白(亮肤、淡斑、匀色)产品是化妆品市场中需求旺盛的功能性品类,但因其宣称具有“改善皮肤状态”的功效,常成为非法添加或滥用高风险成分的重灾区。
为确保产品安全、合规并有效,避免对消费者造成皮肤刺激、过敏、色素脱失甚至系统性健康风险,深圳中为检验化学实验室依据《欧盟化妆品法规》(EC No 1223/2009)、美国FDA指南、中国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及ISO标准,提供针对祛痘/美白产品的专项化学检测服务,帮助企业规避风险、满足全球市场准入要求。
一、祛痘产品化学检测项目
祛痘产品常宣称“祛除粉刺、控油、消炎”,但部分企业为追求“速效”而非法添加激素、抗生素等禁用物质。
1. 非法添加成分筛查(重点!)
检测项目 | 法规状态 | 风险说明 |
糖皮质激素(如地塞米松、氢化可的松、倍他米松) | 禁用(EU Annex II) | 非法添加用于“快速消炎”,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、皮肤变薄、毛细血管扩张 |
抗生素(如氯霉素、甲硝唑、克林霉素、红霉素) | 禁用(非处方化妆品) | 非法用于“抗菌祛痘”,导致耐药性、菌群失调 |
硫磺(Sulfur) | 限用(欧盟≤10%,美国OTC允许) | 合法祛痘成分,但需控制浓度,避免刺激 |
水杨酸(Salicylic Acid) | 限用(驻留类≤0.5%,冲洗类≤2%) | 常见祛痘成分,超量使用可致皮肤刺激、脱皮 |
过氧化苯甲酰(Benzoyl Peroxide) | 美国OTC允许(2.5–10%),欧盟限制 | 强效杀菌,但具刺激性,需标注警示 |
检测方法:LC-MS/MS(液相色谱-串联质谱),高灵敏度筛查痕量非法添加物
2. 防腐剂与致敏成分控制
祛痘产品多含活性成分,易滋生微生物,防腐剂使用需平衡安全与有效性。
项目 | 要求 |
MIT / CMIT(甲基/氯甲基异噻唑啉酮) | 欧盟禁用,不得检出 |
苯氧乙醇(Phenoxyethanol) | ≤1%,避免高浓度刺激受损皮肤 |
甲醛释放体(DMDM Hydantoin等) | 建议避免,致敏性强 |
致敏香料(26种) | 高风险产品,建议“无香精”或低敏配方 |
3. pH值测定
祛痘产品常为酸性配方(如含水杨酸、果酸),pH值直接影响刺激性。
建议范围:pH 3.5–5.5
过低风险:破坏皮肤屏障,引发刺痛、红肿
检测方法:pH计测定
4. 其他关键检测
项目 | 说明 |
重金属(Pb、Hg、As、Cd) | 确保原料纯净,限值:Pb≤10 mg/kg,Hg≤1 mg/kg |
二恶烷(1,4-Dioxane) | 若含SLES等乙氧基化表面活性剂,需检测(建议≤10 ppm) |
微塑料 | 磨砂类祛痘产品中可能添加,欧盟即将禁用 |
二、美白产品化学检测项目
美白产品因宣称“淡斑、提亮、匀色”,是非法添加汞、氢醌等高风险成分的“重灾区”,严重时可导致汞中毒、外源性褐黄病、白斑病。
1. 非法添加成分筛查(重点!)
检测项目 | 法规状态 | 风险说明 |
汞及其化合物(如氯化亚汞、硫柳汞) | 禁用(EU≤1 mg/kg) | 非法添加于“速效美白”产品,导致汞中毒、肾损伤、神经毒性 |
氢醌(Hydroquinone) | 欧盟:禁用;美国:OTC药用(≤3%需处方) | 强效美白剂,高风险致白斑、外源性褐黄病 |
曲酸(Kojic Acid) | 限用(欧盟≤1%,日本≤2%) | 合法美白成分,但高浓度可能致敏 |
熊果苷(Arbutin) | 允许(α-熊果苷更稳定) | 天然来源,安全性高,需检测含量 |
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(Ascorbic Acid, MAP, AA2G) | 允许 | 常见美白成分,需检测活性成分含量 |
壬二酸(Azelaic Acid) | 美国OTC允许(10–20%),欧盟限用 | 抗炎美白,用于玫瑰痤疮、痘印 |
检测方法:LC-MS/MS、ICP-MS(汞)、HPLC(维生素C、熊果苷)
2. 激素与抗生素筛查
部分“美白淡斑”产品非法添加激素以“快速退红、去印”。
项目 | 风险 |
糖皮质激素(如地塞米松) | 导致皮肤变薄、色素脱失、依赖性皮炎 |
抗生素(如氯霉素) | 无抗菌必要,增加耐药风险 |
3. 重金属检测(特别关注汞)
美白产品原料(如植物提取物、矿物粉)易受污染,需严格控制。
检测项目 | 限值 | 特别说明 |
汞(Hg) | ≤1 mg/kg(不得检出更佳) | “美白神品”常见非法添加 |
铅(Pb) | ≤10 mg/kg | 长期使用可累积 |
砷(As) | ≤2 mg/kg | 可能来自地下水污染的植物原料 |
检测方法:ICP-MS(高灵敏度,可检出ppb级汞)
4. 防腐剂与香料控制
美白产品多为精华、面霜,驻留时间长,需严格控制致敏成分。
项目 | 建议 |
苯氧乙醇 | ≤1%,避免高浓度 |
MIT / CMIT | 禁用 |
致敏香料(26种) | 建议“无香精”或低敏配方,浓度≥0.001%需标注 |
5. pH值与稳定性测试
美白成分(如维生素C)在酸性条件下更稳定,但需平衡刺激性。
建议pH:3.0–6.0(视成分而定)
光稳定性测试:评估维生素C、熊果苷等在光照下的降解情况
三、全球主要市场对祛痘/美白产品的监管重点
市场 | 祛痘产品要求 | 美白产品要求 |
欧盟 | - 禁用激素、抗生素 | - 氢醌禁用 |
美国 | - 过氧化苯甲酰为OTC成分(2.5–10%) | - 氢醌为处方药(>3%) |
中国 | - 水杨酸≤2%(淋洗类),≤0.5%(驻留类) | - 氢醌禁用 |
四、标签与宣称合规建议
祛痘产品:
避免使用“治疗痤疮”、“杀菌”等药品宣称
可使用“减少粉刺”、“控油”、“帮助改善痘痘肌肤”
标注“含水杨酸,避免接触眼睛”等警示语
美白产品:
避免“祛斑”、“根除色斑”等医疗宣称
可使用“提亮肤色”、“均匀肤色”、“淡化暗沉”
若含酸类成分,需标注“建议晚间使用”、“使用后注意防晒”
深圳中为检验化学实验室可为祛痘、美白等高风险功能性化妆品提供专项化学检测服务,重点筛查激素、抗生素、汞、氢醌等非法添加物,同时检测水杨酸、过氧化苯甲酰、熊果苷、维生素C等合法功效成分含量,结合重金属、防腐剂、pH值等安全指标,出具权威检测报告,助力企业规避法律风险,保障消费者安全,提升品牌信誉与市场竞争力。
如果您有相关产品检测需求,欢迎联系我们的专业客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