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智能驾驶、机器人导航、测绘遥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,激光雷达(LiDAR)作为核心感知器件,已广泛应用于各类高精尖领域。然而,激光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的光源,在带来精准测距能力的同时,也潜藏着对人眼安全的风险。因此,科学规范地使用激光雷达,并通过权威机构进行人眼安全认证,已成为行业合规与用户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。

一、激光雷达的人眼安全风险原理
激光对人眼的危害主要源于其高方向性和高单色性。当激光束进入人眼后,会经角膜和晶状体聚焦于视网膜上,形成极小但能量高度集中的光斑,可能造成视网膜灼伤、永久性视力损伤甚至失明。尤其在905nm和1550nm这两个主流激光雷达波长中,前者更接近人眼敏感区域,潜在风险更高;而1550nm虽位于“人眼安全窗口”内,吸收率较低,但在高功率下仍不可忽视安全问题。
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制定的IEC 60825-1标准是评估激光产品人眼安全性的核心依据。该标准根据激光辐射功率、波长、脉冲特性及暴露时间等因素,将激光产品划分为1类(Class 1)至4类(Class 4)共七个等级,其中Class 1为“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对人眼无危害”,是消费级和车载激光雷达普遍追求的安全等级。
二、激光雷达安全使用的基本原则
为确保激光雷达在实际应用中不构成人眼安全隐患,使用者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:
明确产品安全等级:采购或部署前,务必确认设备是否具备有效的激光安全等级标识及认证报告,优先选择Class 1产品。
避免直视激光发射口:即使标称为Class 1,也不建议长时间直视激光出射窗口,尤其是在调试或维护过程中。
控制工作环境:在开放环境中使用时,应设置警示标识,防止非授权人员进入激光辐射区域;在封闭系统(如自动驾驶车辆)中,需确保激光束不会意外逸出。
定期维护与检测:激光器性能可能随时间衰减或异常,定期由专业机构进行光学参数复测,可有效预防潜在安全风险。
三、人眼安全认证的核心流程与技术要点
激光雷达要获得人眼安全认证,需经过严谨的测试与评估流程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:
最大可达发射限值(AEL)计算:依据IEC 60825-1,结合激光波长、脉冲宽度、重复频率等参数,计算设备在最不利条件下的最大允许辐射量。
实际辐射输出测量:在标准实验室环境下,使用高精度光谱仪、功率计、脉冲分析仪等设备,实测激光雷达在各种工作模式下的辐射参数。
可达发射极限(Accessible Emission Limit, AEL)比对:将实测数据与对应安全等级的AEL阈值进行比对,判断是否符合Class 1或其他等级要求。
工程控制措施评估:对于高功率激光系统,若本征辐射超标,可通过机械遮挡、软件限幅、自动关断等工程手段实现“功能性Class 1”,此类设计也需纳入认证评估范围。
整个认证过程不仅依赖先进设备,更需要具备深厚光学背景和标准理解能力的专业团队支撑。
四、深圳中为检验:提供一站式激光雷达人眼安全认证服务
作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激光检测机构,深圳中为检验长期专注于激光产品的安全与性能评估。公司建设有符合CNAS认可要求的光学实验室,配备全套IEC 60825-1标准所需的检测设备,包括高动态范围光谱分析系统、纳秒级脉冲激光能量计、人眼模型模拟装置等。
中为检验拥有一支由光学博士、激光安全工程师组成的专业化技术团队,熟悉国内外激光安全法规(如IEC 60825-1、FDA 21 CFR 1040.10、GB/T 7247.1等),可为激光雷达企业提供从预评估、整改建议到正式认证的一站式服务。其服务覆盖905nm、1550nm、VCSEL等多种技术路线的激光雷达产品,已成功助力多家智能驾驶、机器人及工业传感企业通过人眼安全认证,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。
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中为检验不仅提供合规性检测,还可结合客户产品开发周期,提供早期安全设计咨询,帮助企业在研发阶段即规避潜在风险,缩短产品上市时间,降低合规成本。
五、安全是激光雷达产业发展的基石
激光雷达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类生活,但技术进步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。人眼安全不仅是法律合规的底线,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。通过权威机构的专业认证,不仅能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,更能为终端用户构筑坚实的安全屏障。
未来,随着激光雷达向更高功率、更复杂调制方式演进,安全标准也将持续更新。
深圳中为检验将持续投入光学检测能力建设,紧跟国际标准动态,为中国乃至全球激光雷达产业的高质量、安全化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。
如果您有激光雷达需要做人眼安全认证,欢迎咨询我们的专业激光检测团队!
咨询热线:18038017984(V信同号)
返回顶部